“没抵扣成功,16万元白花了,现在还被查。”近日,浙江武义某公司负责人朱某说,他曾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称可提供各种进项发票,先认证后付款。随后,朱某以“钢管”为销售货物名称,购买了金额199.76万元、税额33.96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20份,付款16万余元。
武义县税务部门发现该案线索后查清违法事实,对其作出处以8万元罚款的惩罚。除了罚款,公司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也被推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联合惩戒。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被降为D级,领取专票份数降为每月限额25份,且领取发票前需先预缴增值税。同时受到包括出入境、市场准入和金融等9方面28条惩戒措施限制。朱某作为直接责任人员注册登记或者负责经营的其他纳税人信用也直接判为D级,在社会信用、税收优惠政策、金融等领域受限。
朱某的经历不是个案。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10月公布第一批“黑名单”以来,各级税务机关累计公布“黑名单”案件10340件。其中,2018年1至6月,各级税务机关公布“黑名单”案件2781件,比去年同期增长80%。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四部门进一步加大打击骗税和虚开工作力度。企业涉税违法成本大大提高。来自税务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36个省级税务机关已将上半年公布的2781件税收违法“黑名单”全部推送至同级联合惩戒部门,实施各项联合惩戒措施2.5万户次。
据新华社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1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文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文影响到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telnote@163.com)进行删除。